共振峰 |
音乐术语

共振峰 |

字典类别
术语和概念,歌剧,声乐,歌唱

成型 (来自 lat. formans, genus formantis – 形成) – 缪斯频谱中放大的部分音调的区域。 声音、语音以及这些泛音本身,它们决定了声音音色的独创性; 音色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。 F. 出现 Ch。 arr。 在共鸣器的影响下(说话、唱歌——口腔等,乐器——身体、风量、音板等),所以它们的高度位置几乎不依赖于底座的高度。 音调。 术语“F”。 由语音研究员、生理学家 L. Herman 介绍,以描述一些元音与其他元音之间的差异。 G. Helmholtz 进行了一系列关于使用风琴管以共振峰方式合成语音元音的实验。 已经确定元音“u”的特点是部分音调从200增加到400赫兹,“o” – 400-600赫兹,“a” – 800-1200,“e” – 400-600和 2200-2600,“和” - 200-400 和 3000-3500 赫兹。 在歌唱中,除了通常的语音功能外,还会出现特有的吟唱者。 F。; 其中一位是高级歌手。 F.(约3000赫兹)赋予声音“光彩”、“银光”,有助于声音的“飞行”,元音和辅音的良好清晰度; 另一个 – 低(约 500 赫兹)使声音柔和、圆润。 F. 几乎在所有缪斯中都有。 工具。 例如,长笛的特点是 F. 从 1400 到 1700 赫兹,双簧管 - 1600-2000,巴松管 - 450-500 赫兹; 在好小提琴的频谱中——240-270、500-550 和 3200-4200 赫兹(第二和第三 F. 接近于 F. 歌声)。 音色形成和音色控制的共振峰方法广泛用于语音合成、电子音乐中。 乐器,音响工程(磁性和录音,广播,电视,电影)。

参考文献: Rzhevkin SN,现代物理研究中的听力和言语,M.-L.,1928 年,1936 年; Rabinovich AV,音乐声学短期课程,M.,1930; Solovieva AI,听力心理学基础,L.,1972; Helmholtz H., Die Lehre von den Tonempfindungen als physiologische Grundlage für die Theorie der Musik, Braunschweig, 1863, Hildesheim, 1968); Hermann L., Phonophotographische Untersuchungen, “Pflger's Archiv”, Bd 1875, 45, Bd 1889, 47, Bd 1890, 53, Bd 1893, 58, Bd 1894, 59; Stumpf C.,Die Sprachlaute,B.,1895 年; 特伦德伦堡 F., Einführung in die Akustik, V., 1926, V.-Gött.-Hdlb., 1939。

YH 抹布

发表评论